海外学院(外国语学院)联合社会合作处开展“深化对口支援,赓续老区精神”专项行动暨“三明地理标志国际对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4-07-13浏览次数:10

7月9日至11日,在三明学院社会合作处的支持下,“禾香纪行者”实践队赴宁化县开展“深化对口支援,赓续老区精神”专项行动暨“三明地理标志国际对话”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寻味河龙,赓续农耕文脉

在实践过程中,禾香纪行者团队首先进行了对河龙乡基本情况的深入调研探访田间地头,深入了解河龙贡米的种植环境,独特的土壤结构、适宜的气候条件展现这种稻米的生长,以及农民们对生态种植的坚持和努力。他们走访了田中的辛勤劳作的农民们,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听取了他们的心声和建议。通过与乡村干部的交流,他们了解了河龙乡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现状。除了调研,小队成员们还积极参与了当地的农业活动,感受到了农民朴素而辛勤的劳动精神。

7月11日早上,河龙乡吴书记带领禾香纪行者小队参观了贡米文化广场、河龙贡米院士工作站和贡米小院内的贡米展馆、稻博馆、农耕文化展示区,向小队成员们讲解了贡米的历史和发展及有关农耕文化的知识。 吴书记说道:“多年来科技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如今,河龙贡米已逐步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成为了宁化农民眼中的‘致富米’,产业‘扶贫米’‘河龙贡米’品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其产品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可。”

客家祖地:寻根问祖,探访客家魂

禾香纪行者小队还来到客家祖地开展实践活动。宁化是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素有“客家祖地”和“客家摇篮”之称。南迁的先民经过不断与当地土著居民交往、融合,孕育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民系,创造了坚韧不拔、刻苦耐劳、开拓进取的客家精神。7月11日午时,禾香纪行者实践队前往宁化县石壁镇进行研学,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石壁客家祖地景区。公祠仿古宫殿形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雄伟,蔚为壮观。讲解员介绍到:公祠祠匾“客家公祠”四个金光大字是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同志亲自提书。在这里,实践队的成员们深刻感受多元文化碰撞融合形成的开放、包容的客家文化,将重孝悌、讲仁义、重教育、讲卫生、重节俭、讲礼仪、热情好客的风气逐渐根植心中。

在实践过程中,讲解员自豪地说道:“历经这么多世事沧桑还能生生不息、繁衍至今,最重要原因就是客家人的‘魂’没有丢”。这个魂就是他们独特的客家文化,他们的语言、文化、艺术、建筑、工艺、民俗等无论在哪里都能得到很好的传承。禾香纪行者实践队在这次研学中深刻体会到客家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勤俭创业、团结互助、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客家人精神。

在当地人的带领下,实践队还品尝了宁化特色的客家擂茶。擂茶由多种坚果、茶叶和香料混合而成,每一口都能感受到不同食材带来的丰富层次,坚果的香甜和茶叶的清香交织出独特的口感。小队成员梁雨菡评价到:“总体来说,品尝客家擂茶不仅仅是享受美食,更是一次融合了味觉、视觉和文化体验的旅程,带来的不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是对传统和文化的一次深入感知和体验。”

军号嘹亮,赓续红色血脉

在结束客家祖地的参观和学习后,禾香纪行者团队又来到了宁化县石壁镇陈塘红军第四医院。这里是集客家文化和苏区文化为一体的建筑,被列入第七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走进陈塘村,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当年红军医院里救治伤员的场景。“参观陈塘红军第四医院,让我直观的感受到革命先辈付出的血与泪,也更加让我明白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一定要好好珍惜。”团队成员刘桦在参观完旧址群后,感触很深。

1933年春,为收治东南战线作战的伤病员,中国工农红军在宁化县石壁镇陈塘村设立红军第四医院。当时,红军医院的医疗条件特别差,板凳一支、门板一架,这就成了一个手术台。医院里有四五名医生,可是手术刀却只有一把。“战斗激烈的时候,受伤的伤员太多,连手术器械都不够,就向当地一个阉鸡客借来阉鸡刀当手术刀使用,可见战斗是非常的惨烈……”引导人员向我们讲述。

此次行动进一步让学生领悟了革命老区的风土人情及红色底蕴,学生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将活动所见所思用英语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转化为帮扶宁化、服务宁化、宣传宁化的实际行动。下一步,海外学院(外国语学院)将持续推进与社会合作处的联系,积极与革命老区对接,加强与地方的联系与合作,让更多的青年学子走进革命老区、赓续老区精神,为未来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海外学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合作处/供稿)